
全球化的趋势,促進了全球化的視野,又形成各種策略和行動的全球化,包括宣教也全球化,這不是一件好事嗎?
以前,我們的祖先離鄉背井,來南洋謀生,宣教士也跟著來了。今天,他們為生活也遠赴他鄉,來到本地討日子,我們這些擁有宣教士身份的信徒應如何向他們傳福音?
語言許是一種障礙。
文化許是一道藩籬。
但對於這些作客本國的外國人,難道就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,而形成本國主流文化外的次文化?
這是送上門的宣教禾場。
也不要忘記,住在偏遠或邊陲與我們不同文化的未得之民。
我想,如果以<禮記:大學篇>來教導及激勵宣教的情懷也無不可:
宣教之道.在明明德.在亲民.在止于基督.知止而后有定.定而后能静.静而后能安.安而后能慮.慮而后能得.物有本末.事有終始.知所先后.則近道矣.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.先治其国.欲治其国者.先齐其家.欲齐其家者.先修其身.欲修其身者.先正其心.欲正其心者.先誠其意.欲誠其意者.先致其知.致知在格物.物格而后知至.知至而后意誠.意誠而后心正.心正而后身修.身修而后家齐.家齐而后国治.国治而后天下平.
總得而言,今天宣教工作為何如此不濟,乃在基督徒本身的素質,不求格物(了解萬象),怎能致知(得知識);知不致,怎能意誠;心不正,豈能修身?身不修焉能齊家?家不齊,如何能治理大事?不善處事,如何進入普世宣教?
富雅各埋在砂拉越,意味著我們也要為宣教的緣故而一生付出。
今天,如果你還認為什麼都不會,你可以:一聲的祈禱,或可改變一個未得之民。
一生的禱告,或可贏回一族未得之民。
以你的一聲換他們的一生,何樂而不為呢?